第174章 朱翊鈞把高拱晾了……
關燈
小
中
大
第174章 朱翊鈞把高拱晾了……
朱翊鈞把高拱晾了快一個月,對方是個急性子,接連又給他上了好幾道奏疏,義正言辭的說這件事,但朱翊鈞都以處理穆宗後事為由,不予理會。
不過他在奏疏中說的這些,雖然目的是為了和司禮監爭權,明面上確實是對一個君主的基本要求,朱翊鈞剛即位不久,只能先晾著他,也不好直接和他撕破臉。
他問馮保:“大伴,他這明顯是針對你這個司禮監掌印,你要怎麽回擊他。”
年初的時候,馮保在朱翊鈞的爭取下只是暫代掌印一職,說是等穆宗病愈,再決定誰來做這個掌印的位置。
現在穆宗駕崩,朱翊鈞登極,馮保是皇上的伴讀,想把他從司禮監掌印的位置上推下去是不可能了,他和他的門生商議之後,迅速做出調整——通過對小皇帝的控制,架空司禮監的權力。
馮保看著朱翊鈞,笑得十分溫柔,絲毫不帶諂媚的說道:“我是陛下的人,陛下讓我做什麽,我就做什麽,一切聽從陛下吩咐。”
“哈哈!”近兩個月來,朱翊鈞第一次輕松的笑了起來,偏頭看著馮保,“那我當然也要向著我的大伴!”
“咳~”看到他倆主仆情深,張居正在旁邊輕咳一聲,心道當務之急,咱們應該同心協力,先把高新鄭趕回家種田去。
現在,擺在朱翊鈞面前的有兩個選擇,要麽聽高拱安排,要麽和他對著幹。
高拱是個急性子,朱翊鈞比他還急,他越是給自己立規矩,朱翊鈞越是不願循規蹈矩。
不過,張居正仍是建議朱翊鈞將那封奏疏發還給內閣。皇太子有皇帝的寵愛,可以調皮,可以任性,但皇上不可以。就算要趕走高拱,那也應該他和馮保去做,而不是朱翊鈞這個帝王親自去做。
當了皇帝,朱翊鈞每日都要到文華殿上課,讀書也變成了經筵日講,講官從三個人,增加至二十多個人,整個文淵閣和翰林院的官員都圍著他一個人轉。
課後,講官們還要向他介紹一些朝堂各衙門諸司的職責以及日常工作。
總結起來無外乎六件事情:
第一,朝廷官吏的任免情況,遇事該找哪個部門哪個人皇上得急著。
朱翊鈞在做太子的時候,就時常幫著穆宗處理奏章,正四品以上,以及一些表現活躍的科道官他都認識,只需要熟悉個別增減人員即可。
第二,全國哪些地方出現災情,是否需要賑濟錢糧,應該如何處理。
六月京郊就遭遇了旱情,禮部請求祭天,被朱翊鈞駁回了,不久就下雨了。科道官連夜寫好了批評他的奏疏,又只得再熬一個晚上,紛紛上疏稱讚吾皇“既壽永昌,萬民之福”。
世宗讀心玄學,稱他是大明的祥瑞,那時朝中許多大臣不以為然,如今十多年過去了,有些事情,不由得你不信。
第三,有哪些地方出現反賊作亂,需要派兵圍剿。
朱翊鈞對這項工作頗有微詞,一個國家,總是不間斷的出現叛亂,這裏鎮壓下去,那裏又揭竿而起,朝廷養了這麽多官吏,難道不應該反思一下這件事的根源在哪裏,總是治標不治本。
第四,紫禁城有哪些宮殿需要修繕或是翻新,全國各地州府哪些河道需要疏浚。
第五,重大節日、節氣的祭祀禮拜。大明乃禮儀之邦,每年,各種祭祀活動非常頻繁,天地社稷,日月星辰,山川江海,宗廟陵寢,皇上一個人無法兼顧,更多是讓大臣和宗親代為祭祀。
第六,處決犯人,重大案件的覆審。《大明律》規定,凡是涉及死罪的重大案件,必須上報中央刑部,再經大理寺覆核,呈報皇帝批準,體現國家司法對生命的重視。
事實上,刑部和大理寺覆核之後,也就是在題本中例行上報,皇帝很少深究案情本身。
不過,這個問題朱翊鈞暫時也沒遇到,因為他剛即位,要大赦天下,死刑犯全都逃過一劫。
以上六事都是吏、戶、禮、兵、刑、工六部所轄之職,這麽多年,朱翊鈞早就爛熟於胸,只需了解一些細節即可。
張居正給他安排這項學習內容,主要是為了應對朝堂上的廷對——高拱在奏疏中要求朱翊鈞親自回答百官提問。
最後,張居正還給朱翊鈞準備了一個萬能答案:“若事情覆雜,難以抉擇,陛下只管推給內閣,讓內閣處理便是。”
朱翊鈞點點頭,表示自己知道了。然而,到了早朝上卻又是另一番情形。
早朝,是皇帝每天早上必須完成的考勤,哪怕皇帝只有十二三歲,也不例外。
朱翊鈞身著龍袍,頭戴翼善冠,端坐在龍椅上。文武百官跪拜行禮,三呼萬歲。
必不可少的儀式之後,又到了每日早朝的保留節目——吵架。
百官分成兩個或多個陣營,你一言我一語,屁大點事都能吵得不可開交。
以前,穆宗頭天晚上縱情聲色,第二天坐在這裏神情木訥,大臣們爭論些什麽他一點興趣也沒有,只覺得他們吵死了,想讓他們趕緊閉嘴。
朱翊鈞和穆宗相同,也不太相同。
相同的是,他也坐在那裏一言不發,聽他們吵。不同的是,穆宗只覺得煩,而朱翊鈞卻覺得有趣。
他天生就是愛湊熱鬧的性子,聽人吵架也能聽得津津有味。
這些大臣個個都是飽讀詩書,有什麽話從不明說,要拐彎抹角,話裏有話,既想要表達觀點,又怕被政敵抓住把柄。
聽得多了,朱翊鈞很快就能從他們的爭論中分析出許多信息,誰和誰是一夥兒的,誰在以退為進,誰在渾水摸魚,誰純粹是個混子,他都一清二楚。
這些人吵完之後分不出個勝負,最後都得一起看向朱翊鈞,要皇上做決定。
看他那一臉不知所雲的模樣,大臣們還以為他和他的父皇一樣,會把事情推給內閣。
然而,他們這位十三歲的小皇上從不按套路出牌,喜歡當場做決定。
皇上還沒有親政,大家只是按照高閣老的要求,向皇上揍請,按照默契,皇上應該將此事交給內閣,由高閣老處理,這怎麽還不按套路出牌。
朱翊鈞見他們臉上露出驚訝又為難的神色,就在心裏發笑,面上卻不動聲色,甚至有些茫然:“怎麽?不是你們詢問朕的意見,現在又要抗旨不成?”
嚇得一眾官員趕緊給他跪下來,誠惶誠恐的喊:“臣等不敢!”
朱翊鈞心道不敢就對了,面上又和顏悅色的讓他們起來:“此事就這麽定了。”
就這麽……定了。
高拱也蒙了,是他說要皇上臨朝聽政,親自回答大臣奏請不假,但沒說讓皇上把決定都做了。
皇上做了決定,那他做什麽?
朱翊鈞一直留意著高拱的神色,見他吃癟就感覺通體舒暢。中午到慈寧宮用午膳,還把這事兒跟皇太後提了一嘴。
自從穆宗駕崩,皇太後一直郁郁寡歡,只要日講講官不拖堂,朱翊鈞都會從東邊的文華殿,穿越半個紫禁城,來到西邊的慈寧宮,陪伴皇太後用午膳。
有大臣上疏建議,讓皇太後住在乾清宮,方便照顧皇上起居,被朱翊鈞拒絕了。
他獨自在清寧宮生活了好幾年,身邊的太監都是當年萬壽宮的老人,伺候了他十多年,哪裏還需要皇太後照顧。
再說了,他還有一雙弟妹,皇太後已經夠辛苦了,不必為他分心。
朱翊鈞一走進正殿,就看到皇太後坐在窗邊楞神,深情哀婉,眼中似有淚水湧動。
雖說已經貴為皇太後,其實,今年也不過三十出頭。
她十四歲嫁給裕王,十多年的夫妻,盡管穆宗即位,後宮充盈,甚少到坤寧宮去,但曾經在潛邸那些年相依為命的日子還歷歷在目。
那時,裕王沒有那麽多姬妾,夫妻感情甚篤。後來有了朱翊鈞,日子才沒有那麽難熬。
如今,相伴多年的丈夫走了,留下他們孤兒寡母,想到這裏,皇太後就忍不住落下淚來。
她轉過頭,才發現不知何時,朱翊鈞來了,也不知在她跟前站了多久。
“母後,”朱翊鈞接過她手中的帕子,替她擦去眼淚,又蹲下來,把頭靠在她的膝上,“又想父皇了嗎?”
提到穆宗,皇太後嘆一口氣,又要落淚。
朱翊鈞說道:“我也想他。可他已經離開我們了,咱們的日子還得繼續過,以後,我會陪著你的。”
皇太後捧著他的臉,恍然發現,不知何時,他已經有了大人的模樣,卻還是那麽懂事、乖巧。
“母後知道,你是個孝順的好孩子,但母後也需要時間。”
她可不是個普通寡婦,她是皇太後,兒子畢竟只有十三歲,身處政治權力的中心,許多事情,還需要她這個皇太後出面與朝臣周旋,留給她悲傷的時間並不多。
這時,朱翊镠和朱堯媛也從殿外跑進來:“我們也會陪著母後。”
朱堯媛又去拉朱翊鈞的手:“哥哥現在是皇上,有好多政務要忙,我替哥哥陪著母後。”
朱翊鈞欣喜於妹妹的懂事,將她抱起來,親親她的小臉:“你最乖了。”
回去之後,朱翊鈞忽的想起個人,立刻派人去將此人請了過來。
此人名叫李松,是禦馬監的一名監官,本本分分當差,沒什麽存在感。
李松聽到皇上宣他覲見,頗為吃驚,跪在地上向朱翊鈞行禮,卻始終不敢擡起頭來。
朱翊鈞讓他起來,突然問了一句:“按民間的叫法,我是不是應該稱呼你小舅?”
李松剛站起來,又撲通一聲跪了下去:“奴婢不敢!”
他確實是皇太後的幼弟,當年,家中貧苦,兄弟眾多,他不滿五歲就被送入宮中做了太監。
萬萬沒想到,多年之後姐姐會通過選秀嫁給裕王,更沒想到,後來成為了皇後。
越是如此,李松在宮內行事就越是低調,從不敢跟人提起他是皇上小舅子這件事。
父親封官,兄長們跟著沾光,這些都跟他沒什麽關系,他只是宮中一個有些資歷的小太監,為人謙和,從不跟人起爭執。
這麽多年,隆慶也從未給他升過官。在內臣中,禦馬監是僅次於司禮監的存在。外臣不用皇親,內臣自然也要避嫌。
朱翊鈞第一次見李松就覺得眼熟,後來回裕王府見到王妃,才發現他們長得有幾分相像。
雖然沒有人主動提起此事,但宮中當差的太監,原籍何處,家中有什麽人,往上幾代從事什麽行當,都記錄得一清二楚,稍微一查就能知道。
朱翊鈞讓王安遞了個盒子給李松,裏面是一尊玉雕的觀音像。
“母後近來開始信佛,你把這個送去慈寧宮。”
李松明白他的意思,乾清宮裏裏外外伺候的太監好幾百人,皇上怎會缺人送東西,只是想各種法子哄太後開心罷了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朱翊鈞把高拱晾了快一個月,對方是個急性子,接連又給他上了好幾道奏疏,義正言辭的說這件事,但朱翊鈞都以處理穆宗後事為由,不予理會。
不過他在奏疏中說的這些,雖然目的是為了和司禮監爭權,明面上確實是對一個君主的基本要求,朱翊鈞剛即位不久,只能先晾著他,也不好直接和他撕破臉。
他問馮保:“大伴,他這明顯是針對你這個司禮監掌印,你要怎麽回擊他。”
年初的時候,馮保在朱翊鈞的爭取下只是暫代掌印一職,說是等穆宗病愈,再決定誰來做這個掌印的位置。
現在穆宗駕崩,朱翊鈞登極,馮保是皇上的伴讀,想把他從司禮監掌印的位置上推下去是不可能了,他和他的門生商議之後,迅速做出調整——通過對小皇帝的控制,架空司禮監的權力。
馮保看著朱翊鈞,笑得十分溫柔,絲毫不帶諂媚的說道:“我是陛下的人,陛下讓我做什麽,我就做什麽,一切聽從陛下吩咐。”
“哈哈!”近兩個月來,朱翊鈞第一次輕松的笑了起來,偏頭看著馮保,“那我當然也要向著我的大伴!”
“咳~”看到他倆主仆情深,張居正在旁邊輕咳一聲,心道當務之急,咱們應該同心協力,先把高新鄭趕回家種田去。
現在,擺在朱翊鈞面前的有兩個選擇,要麽聽高拱安排,要麽和他對著幹。
高拱是個急性子,朱翊鈞比他還急,他越是給自己立規矩,朱翊鈞越是不願循規蹈矩。
不過,張居正仍是建議朱翊鈞將那封奏疏發還給內閣。皇太子有皇帝的寵愛,可以調皮,可以任性,但皇上不可以。就算要趕走高拱,那也應該他和馮保去做,而不是朱翊鈞這個帝王親自去做。
當了皇帝,朱翊鈞每日都要到文華殿上課,讀書也變成了經筵日講,講官從三個人,增加至二十多個人,整個文淵閣和翰林院的官員都圍著他一個人轉。
課後,講官們還要向他介紹一些朝堂各衙門諸司的職責以及日常工作。
總結起來無外乎六件事情:
第一,朝廷官吏的任免情況,遇事該找哪個部門哪個人皇上得急著。
朱翊鈞在做太子的時候,就時常幫著穆宗處理奏章,正四品以上,以及一些表現活躍的科道官他都認識,只需要熟悉個別增減人員即可。
第二,全國哪些地方出現災情,是否需要賑濟錢糧,應該如何處理。
六月京郊就遭遇了旱情,禮部請求祭天,被朱翊鈞駁回了,不久就下雨了。科道官連夜寫好了批評他的奏疏,又只得再熬一個晚上,紛紛上疏稱讚吾皇“既壽永昌,萬民之福”。
世宗讀心玄學,稱他是大明的祥瑞,那時朝中許多大臣不以為然,如今十多年過去了,有些事情,不由得你不信。
第三,有哪些地方出現反賊作亂,需要派兵圍剿。
朱翊鈞對這項工作頗有微詞,一個國家,總是不間斷的出現叛亂,這裏鎮壓下去,那裏又揭竿而起,朝廷養了這麽多官吏,難道不應該反思一下這件事的根源在哪裏,總是治標不治本。
第四,紫禁城有哪些宮殿需要修繕或是翻新,全國各地州府哪些河道需要疏浚。
第五,重大節日、節氣的祭祀禮拜。大明乃禮儀之邦,每年,各種祭祀活動非常頻繁,天地社稷,日月星辰,山川江海,宗廟陵寢,皇上一個人無法兼顧,更多是讓大臣和宗親代為祭祀。
第六,處決犯人,重大案件的覆審。《大明律》規定,凡是涉及死罪的重大案件,必須上報中央刑部,再經大理寺覆核,呈報皇帝批準,體現國家司法對生命的重視。
事實上,刑部和大理寺覆核之後,也就是在題本中例行上報,皇帝很少深究案情本身。
不過,這個問題朱翊鈞暫時也沒遇到,因為他剛即位,要大赦天下,死刑犯全都逃過一劫。
以上六事都是吏、戶、禮、兵、刑、工六部所轄之職,這麽多年,朱翊鈞早就爛熟於胸,只需了解一些細節即可。
張居正給他安排這項學習內容,主要是為了應對朝堂上的廷對——高拱在奏疏中要求朱翊鈞親自回答百官提問。
最後,張居正還給朱翊鈞準備了一個萬能答案:“若事情覆雜,難以抉擇,陛下只管推給內閣,讓內閣處理便是。”
朱翊鈞點點頭,表示自己知道了。然而,到了早朝上卻又是另一番情形。
早朝,是皇帝每天早上必須完成的考勤,哪怕皇帝只有十二三歲,也不例外。
朱翊鈞身著龍袍,頭戴翼善冠,端坐在龍椅上。文武百官跪拜行禮,三呼萬歲。
必不可少的儀式之後,又到了每日早朝的保留節目——吵架。
百官分成兩個或多個陣營,你一言我一語,屁大點事都能吵得不可開交。
以前,穆宗頭天晚上縱情聲色,第二天坐在這裏神情木訥,大臣們爭論些什麽他一點興趣也沒有,只覺得他們吵死了,想讓他們趕緊閉嘴。
朱翊鈞和穆宗相同,也不太相同。
相同的是,他也坐在那裏一言不發,聽他們吵。不同的是,穆宗只覺得煩,而朱翊鈞卻覺得有趣。
他天生就是愛湊熱鬧的性子,聽人吵架也能聽得津津有味。
這些大臣個個都是飽讀詩書,有什麽話從不明說,要拐彎抹角,話裏有話,既想要表達觀點,又怕被政敵抓住把柄。
聽得多了,朱翊鈞很快就能從他們的爭論中分析出許多信息,誰和誰是一夥兒的,誰在以退為進,誰在渾水摸魚,誰純粹是個混子,他都一清二楚。
這些人吵完之後分不出個勝負,最後都得一起看向朱翊鈞,要皇上做決定。
看他那一臉不知所雲的模樣,大臣們還以為他和他的父皇一樣,會把事情推給內閣。
然而,他們這位十三歲的小皇上從不按套路出牌,喜歡當場做決定。
皇上還沒有親政,大家只是按照高閣老的要求,向皇上揍請,按照默契,皇上應該將此事交給內閣,由高閣老處理,這怎麽還不按套路出牌。
朱翊鈞見他們臉上露出驚訝又為難的神色,就在心裏發笑,面上卻不動聲色,甚至有些茫然:“怎麽?不是你們詢問朕的意見,現在又要抗旨不成?”
嚇得一眾官員趕緊給他跪下來,誠惶誠恐的喊:“臣等不敢!”
朱翊鈞心道不敢就對了,面上又和顏悅色的讓他們起來:“此事就這麽定了。”
就這麽……定了。
高拱也蒙了,是他說要皇上臨朝聽政,親自回答大臣奏請不假,但沒說讓皇上把決定都做了。
皇上做了決定,那他做什麽?
朱翊鈞一直留意著高拱的神色,見他吃癟就感覺通體舒暢。中午到慈寧宮用午膳,還把這事兒跟皇太後提了一嘴。
自從穆宗駕崩,皇太後一直郁郁寡歡,只要日講講官不拖堂,朱翊鈞都會從東邊的文華殿,穿越半個紫禁城,來到西邊的慈寧宮,陪伴皇太後用午膳。
有大臣上疏建議,讓皇太後住在乾清宮,方便照顧皇上起居,被朱翊鈞拒絕了。
他獨自在清寧宮生活了好幾年,身邊的太監都是當年萬壽宮的老人,伺候了他十多年,哪裏還需要皇太後照顧。
再說了,他還有一雙弟妹,皇太後已經夠辛苦了,不必為他分心。
朱翊鈞一走進正殿,就看到皇太後坐在窗邊楞神,深情哀婉,眼中似有淚水湧動。
雖說已經貴為皇太後,其實,今年也不過三十出頭。
她十四歲嫁給裕王,十多年的夫妻,盡管穆宗即位,後宮充盈,甚少到坤寧宮去,但曾經在潛邸那些年相依為命的日子還歷歷在目。
那時,裕王沒有那麽多姬妾,夫妻感情甚篤。後來有了朱翊鈞,日子才沒有那麽難熬。
如今,相伴多年的丈夫走了,留下他們孤兒寡母,想到這裏,皇太後就忍不住落下淚來。
她轉過頭,才發現不知何時,朱翊鈞來了,也不知在她跟前站了多久。
“母後,”朱翊鈞接過她手中的帕子,替她擦去眼淚,又蹲下來,把頭靠在她的膝上,“又想父皇了嗎?”
提到穆宗,皇太後嘆一口氣,又要落淚。
朱翊鈞說道:“我也想他。可他已經離開我們了,咱們的日子還得繼續過,以後,我會陪著你的。”
皇太後捧著他的臉,恍然發現,不知何時,他已經有了大人的模樣,卻還是那麽懂事、乖巧。
“母後知道,你是個孝順的好孩子,但母後也需要時間。”
她可不是個普通寡婦,她是皇太後,兒子畢竟只有十三歲,身處政治權力的中心,許多事情,還需要她這個皇太後出面與朝臣周旋,留給她悲傷的時間並不多。
這時,朱翊镠和朱堯媛也從殿外跑進來:“我們也會陪著母後。”
朱堯媛又去拉朱翊鈞的手:“哥哥現在是皇上,有好多政務要忙,我替哥哥陪著母後。”
朱翊鈞欣喜於妹妹的懂事,將她抱起來,親親她的小臉:“你最乖了。”
回去之後,朱翊鈞忽的想起個人,立刻派人去將此人請了過來。
此人名叫李松,是禦馬監的一名監官,本本分分當差,沒什麽存在感。
李松聽到皇上宣他覲見,頗為吃驚,跪在地上向朱翊鈞行禮,卻始終不敢擡起頭來。
朱翊鈞讓他起來,突然問了一句:“按民間的叫法,我是不是應該稱呼你小舅?”
李松剛站起來,又撲通一聲跪了下去:“奴婢不敢!”
他確實是皇太後的幼弟,當年,家中貧苦,兄弟眾多,他不滿五歲就被送入宮中做了太監。
萬萬沒想到,多年之後姐姐會通過選秀嫁給裕王,更沒想到,後來成為了皇後。
越是如此,李松在宮內行事就越是低調,從不敢跟人提起他是皇上小舅子這件事。
父親封官,兄長們跟著沾光,這些都跟他沒什麽關系,他只是宮中一個有些資歷的小太監,為人謙和,從不跟人起爭執。
這麽多年,隆慶也從未給他升過官。在內臣中,禦馬監是僅次於司禮監的存在。外臣不用皇親,內臣自然也要避嫌。
朱翊鈞第一次見李松就覺得眼熟,後來回裕王府見到王妃,才發現他們長得有幾分相像。
雖然沒有人主動提起此事,但宮中當差的太監,原籍何處,家中有什麽人,往上幾代從事什麽行當,都記錄得一清二楚,稍微一查就能知道。
朱翊鈞讓王安遞了個盒子給李松,裏面是一尊玉雕的觀音像。
“母後近來開始信佛,你把這個送去慈寧宮。”
李松明白他的意思,乾清宮裏裏外外伺候的太監好幾百人,皇上怎會缺人送東西,只是想各種法子哄太後開心罷了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